本文作者:adminddos

去工厂“打不一样的螺丝”!17个新职业正式发布

adminddos 2025-07-23 22:42:03 3
去工厂“打不一样的螺丝”!17个新职业正式发布摘要: ...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徐芸茜 北京报道

当22岁的刘昇穿着整洁的工装站在浙江台州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智能车间入口时,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他对“工厂”的想象——十几台银色机械臂在流水线上精准点焊、车削,传送带载着零部件有序流转,电子屏实时显示数据,却看不到传统工厂的油污与喧嚣。“这和课本里的黑灯工厂一模一样!”他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下了机械臂协作的画面。

这个月起,新一批大学毕业生即将陆续踏上工作岗位,而制造企业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

7月2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了第七批新职业,包括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对于此次发布的新职业和新工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表示,这反映了新质生产力创造的就业新赛道,见证了高品质生活催生的就业新空间。

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马妍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新职业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升级密切相关,伴随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将会进一步拓展,这也对高校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打螺丝”青年

刘昇称自己为新“打螺丝”青年。

“我也没有想到自己最后能来‘工厂’上班。”刘昇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回想起近一年来找工作的种种,他感觉自己像在做梦一样。

学计算机专业的刘昇最开始将自己就业目标定在了几个互联网大厂上。去年秋招时,他杀入了一家自己梦寐以求的互联网公司的第三轮面试,当面试官让他介绍一下自己的优势时,他把自己在学校的种种经历全盘托出——学生会干部,在学校组织过几十场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等等,说到最后越来越没有底气,最后面试官冲他微微一笑,“我感觉他可能是在笑我这些经历,不值一提。”刘昇说。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真的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闪光点。

就在他准备放弃时,突然接到了一家来自浙江台州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工厂的offer,五险一金,底薪8000元。他很纠结,一边是还不错的薪酬待遇,另一边是不符合他期待的工作环境,“难道我真的要去工厂打螺丝了?”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但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制造业一直不是他们就业的首选。

近期人社部启动了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举行的2025年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司长张文淼表示,制造业企业“招人难”“留人难”问题,也是本次试点工作要重点破解的难题。

虽然不是首选,但是和刘昇一样,被动走进工厂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

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人社部自2019年至今公布的93个新职业中,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直播销售人员,新媒体策划、编辑、运营人员等6类新职业,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例如2024届本科毕业生从事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8459元)、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8030元)、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7411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7309元)等新职业的月收入,依次高出本科平均(6199元)水平2260元、1831元、1212元、1110元,收入优势明显。

“并且从事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就业满意度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也都高于本科平均水平。”马妍对本报记者说。

新职业,新选择

对于此次发布的新职业和新工种,王晓君介绍,主要体现为3个“新”:新技术驱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催生了大量数字新职业、新工种。比如,此次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还有之前发布的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都是在新技术浪潮中应运而生的;新业态催化。新业态的发展正在深刻重塑就业市场,催生出一批兼具技术含量与时代特色的新职业、新工种。比如,随着无人机规模扩大、应用场景拓展,相关岗位需求持续增加。此次发布的新职业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新消费孕育。人们对生活品质、健康管理、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新消费催生新职业、新工种。王晓君举例说,此次发布的室内环境治理员、睡眠健康管理师、旅拍定制师等新职业新工种,就集中于现代服务领域,越来越多从业者在其中挖掘新机遇,寻找就业创业机会。

“新职业的诞生回应了经济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与需求,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职业选择。”马妍说。

“新职业和新工种让劳动者有了更广阔、更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一些领域人才缺口依然较大。新职业发布后,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加强新职业培训和评价工作,引导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对接、与社会发展同步。”王晓君说。

一个个进厂的年轻身影,诠释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多样选择。而随着产业升级,企业用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技术研发等人才需求加速释放。人社部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900万人。

近年来,各地制造普遍向“智造”升级,产业的发展与变化提升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以重庆为例,为支持县域制造业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重庆市自2025年2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到重庆12个县制造业企业就业参保,可享受最高3000元/月的就业补贴。

形势比人强。当前越来越多大学应届毕业生不再只盯着一线大城市,转而将目光转向小城市。

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20届本科生选择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的比例为56%,至2024届已升至63%;同期在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就业的合计比例则从44%下降至37%,反映出中小城市对本科人才吸引力增强。

马妍对本报记者表示,就业城市下沉、岗位下沉等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就业重心下沉的趋势,也反映出大学生从业观的变化。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加之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就业机会下沉,以及毕业生对生活成本和工作生活平衡的日益重视,毕业生就业观、择业观发生了转变。

责任编辑:刘诗萌 主编:公培佳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