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无忌

都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叙述,不可否认宗庆后是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也在中国商业发展历史上留下了突出的贡献,财经无忌撰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试图让大家了解一个更加多面的宗庆后。
宗庆后创业的起点,在官方出版物中被描述成是一场类似“揭榜”的壮举。
1987年的杭州上城区。
区文教局正在推动一项针对校办企业承包经营的改革试验,他们需要遴选一名企业负责人,主持改制后企业的运营。
在文教局仅提供4万元开办费和14万元贷款的条件下,这位企业负责人被要求完成4万元的利润指标。
据说现场会议气氛紧张,但官方不会办无准备之事:牵头此事的文教局副局长傅美珍在会前已经有了候选人——宗庆后。
经典画面随后出现:
“我干吧,不过创利4万元好像少了点,我可以保证上交10万元。”宗庆后讲出了这句此后被反复重现的名言。
很多年后,在《央视》对话栏目上,宗庆后回忆当时场景称,“当时教育局要重组企业,认为我还是比较会赚钱的,所以,就由我担任校办企业的经理。我以前给校办企业跑业务的时候,因为是小学校办企业,都被人家看不起。所以我当时的目标是一年挣10万元钱。”


但事实上,这并非历史的全貌。
宗庆后在接手校办企业之前,已经通过销售一种叫做“保灵”中国花粉口服液,赚到了第一桶金。而根据杭州保灵有限公司给宗庆后约定的销售产品数,校办厂盈利10万元的任务没有任何困难。
此前宗庆后在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做业务员,基本什么都卖,做的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业务,比如卖铅笔本子,卖棒冰,卖过杭白菊,甚至还做过电风扇,从工厂去买来零配件,找几个人一起装配一下,然后卖出去。
那时候只要有钱赚的业务,宗庆后都做,虽然很忙,但都是小生意。
宗庆后的弟弟宗泽后,当时应聘进入了杭州保灵有限公司当业务员,还来任经营管理科科长。

“保灵”中国花粉口服液是那个年代的全民明星产品,这种将花粉和蜂蜜添加合成的产品,和“双宝素”,“人参蜂皇浆”,“太阳神”并列,被称为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口服液四大家族”。
当保灵公司刚开始生产口服液的时候,由于生产技术不熟练,导致很多安瓶封口不一致,检验工就会把封口不好的拣出来。
但这些拣出来的产品只是外观不好看,不影响内在的产品质量,所以公司都将这些产品放在一个简易的白盒子里,内部称之为简装口服液。
为了解决这些产品,公司每个星期都会分发给职工做福利。
宗泽后夫妻俩当时都在保灵公司工作,每星期发的都吃不完。
有一次宗泽后就拎了十盒给大哥宗庆后,因为当时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也只有5、6岁,花粉口服可以作为营养品给宗馥莉补充营养。
宗庆后当时对宗泽后说,你们留着自己吃吧,宗泽后回答说,“我们每个星期都发,吃都吃不完。”
谁也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一幕兄弟之间的家常对话,改变了宗庆后的人生,也成为了日后娃哈哈商业帝国的启动的原点。
听到弟弟的回答,宗庆后突然灵机一动,有了一个想法,他说,“那我拿到学校去卖卖看。”
当时市场上“保灵”中国花粉口服液零售价是4.9元/盒,而这个简装口服液是卖2.9元/盒,宗庆后拿到的利润是每盒5毛钱。
由于当时保灵公司有太多的简装口服液需要消化,再加上宗庆后有教育系统的资源,这个生意很快就干了起来。
这一下就不得了,保灵的品牌口碑,加上近乎半折的价格和学校内部推广的优势,宗庆后马上收获了自己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根据宗庆后和保灵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约定,保灵公司每月供应5万盒简装口服液给宗庆后,按照这个数据,宗庆后一年光卖简装保灵花粉口服液,销售就能达到174万元,利润有30万元。
戏剧性的一幕是,后来由于保灵公司生产管理的提升,不合格率大大降低,以至于公司无法满足宗庆后一个月5万盒简装口服液的需求,最后保灵公司不得不把合格的产品,换成简装的白盒子发给宗庆后。
所以当时区教育局的“揭榜”,以及宗庆后的“豪言”,只是日后被“美化”的一幕。


可以这么说,没有杭州保灵有限公司,就不会有后来的娃哈哈。
花无百日红,“保灵”中国花粉口服液没几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一个导火索事件就是市场上一款叫做“鸡胚宝宝素”的营养品传出有激素成分,随后波及到花粉口服液,也被认为是有激素。
自此花粉口服液在儿童市场上开始受到大幅影响。
前面说到保灵公司因为生产水平的提高,次品率大幅下降影响到了对宗庆后的供货。
看到事态的变化,宗庆后设法请求在校办厂设立生产车间,来生产花粉口服液。
于是就有了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对于此前毫无经验的宗庆后团队来说,这个食品厂的成功运转,离不开保灵公司的大力支持,包括增派技术人员进厂指导并培训员工等。
在宗庆后1987年的工作总结里可以看到,宗庆后在这一年做了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筹建了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而这是娃哈哈的前身。


由于自己的弟弟在保灵公司担任生产管理科负责人,宗庆后就要求每个月给他安排30万盒的加工量,但由于校办厂车间空间太小(原杭州立新小学校舍,也就是原娃哈哈总部清泰街160号),根本无法周转,最多只能存放三天的生产量,宗泽后就优先把他那里生产出来的花粉口服液发出去。
就这样,1987年、1988年两年时间,宗庆后依靠生产保灵中国花粉口服液,实现了企业的大发展,也为后面创办娃哈哈打下了基础。
而食品工厂的设立以及花粉口服液的热销,也让宗庆后萌生了自己开发一款产品的野心。
于是在1988年,宗庆后请来时任浙江医科大学营养系主任朱寿民教授,研发了一款老少皆宜的口服液,取名“华夏口服液”。
华夏口服液符合宗庆后的性格,他就要做一款一统营养品天下的产品。
但就在产品还在打样阶段,花粉口服液在儿童市场已经走下坡路,跑市场营销的宗泽后看到了这个趋势,就向大哥建议,“发挥你的优势,专做儿童市场。”
宗庆后听了进去,马上让朱寿民教授改进配方,改成提高儿童胃口的儿童营养液,这就有了后面宣传的广告语: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
同时宗庆后还在杭州登报征求这款儿童营养液的名称,结果由杭州上城区少年宫一位老师提出的“娃哈哈”拔得头筹,最后就定名为“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随后,中国商业史上,开启了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一段传奇。


1989年,由杭州市计划委员会批准,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更名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在娃哈哈的早期发展历史上,兼并罐头厂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这意味着娃哈哈从一个校办工厂变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从一个生产营养食品的小厂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饮料企业。


兼并的背景是当时娃哈哈的快速发展,急速要建厂扩建,报告到了杭州市政府。
时任杭州巿委秘书长沈者寿发现了这个契机,认为娃哈哈兼并杭州罐头厂是一个三赢局面。第一解决了娃哈哈发展需批地的问题,二是解决了杭罐厂的出路和二千多职工的生计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了杭州市财政一直填补杭罐厂亏损的问题。
根据宗泽后的回忆,当时與论上是讲娃哈哈拿出8000万元购买了杭州罐头厂,实际上宗庆后告诉他,市政府要求娃哈哈三年交8000万税来抵扣这笔8000万元兼并款,应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决策。
《宗庆后:笃行者》一书中这样记录:
娃哈哈销售公司的周丽达,在回忆创业初期的奋斗经历时,既兴奋又感慨:“兼并杭州罐头厂前,娃哈哈只有儿童营养液一支产品,公司和产品都没有什么知名度,而且还是‘三无’——无资金实力、无销售渠道、无知名度,一切都要靠跑出来,推销碰钉子被人家拒绝是常有的事。”
而为了实现杭州罐头厂的扭亏为盈,宗庆后把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产能提到了二倍,以此来扩大销售补贴罐头厂。
据宗泽后的回忆,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打开销路后,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几乎是24小时三班倒没有休息时间,人可以换班,但设备无法停。
当初锅炉连续运作了半年,根据要求应该停产作保养,锅炉工人一直申请要求停产作保养,宗庆后就是不同意,他说:你就给我烧,烧破换新的。
一个锅炉十几万,当时工厂每天就要赚十几万,如果停一周作锅炉保养,那工厂的损失就更大。
但对经销商大量的压货也出现了恶果,一些扛不住的经销商开始进行降价抛售,最后直接导致“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这一明星产品的市场衰退期提前到来。
至于罐头厂原来的出口产品马蹄(荸荠)罐头,销售也并未起色,不过之前杭罐厂已经研发好了一款产品,叫做八宝粥,后来也成为一直卖到如今的畅销产品。


从早期宗泽后的回忆来看,宗庆后和宗泽后应该属于走动比较紧密,并且在宗庆后创办娃哈哈的过程中,给予了不少支持。
同时宗庆后也是比较信任这个弟弟的,比如在兼并罐头厂时,宗泽后被任命为生产指挥组的组长。
而随着罐头厂的兼并,宗泽后也将原本自己想要做的产品——果奶,交给了娃哈哈。
而这个产品的灵感,来源于宗泽后在出差深圳时喝到“养乐多”后,萌生的想法。
当时宗泽后把两瓶“养乐多”带回杭州,请时任杭州食品研究所的副付所长徐林灿,进行改良口味,并找杭州利民药厂做广告设计的张建平,做了包装设计,最后定名叫娃哈哈果奶,也就是娃哈哈AD钙奶的前身。
而此时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依然还在热销,产品生产都来不及,宗庆后并未将此产品放在心上。
“我当初跟他说我自己去搞,以后就打娃哈哈的牌子,我每销一瓶就给他一毛钱,他说你去搞好了。”宗泽后回忆说。


兼并完罐头厂后,宗庆后平时并不去罐头厂,日常事务都由宗泽后处理,“但他还是派了一个监军在我办公室。”
这个宗泽后口中的“监军”就是浙大光仪系的毕业生,杜建英,最后做到娃哈哈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宗泽后描述,杜建英每天来杭罐厂上班,晚上下班回到清泰街,向宗庆后汇报当天罐头厂所发生的事。
直到有一天打破了这种平衡。
那天一个采购拿了一张采购申请让宗泽后签字,宗泽后刚签完字,转身财务和那个采购又到他的办公室,财务直接宣布:你的老大(指宗庆后)昨天打电话来说过,从今天起你的签字不算数了。
“我当时愣了一下,觉得很尴尬。马上就跟采购说,那你跑一趟清泰街去申请。”
“从那一刻,我就决定第二天不去娃哈哈上班了。”直到今天宗泽后还能清楚记得当时的画面,“我不是怪他不让我签字,而是觉得他不尊重我,你提前一天通知我也没关系,我也不会当一回事。”
两兄弟自此埋下了嫌隙。
不过宗泽后也没有完全离开娃哈哈。1992年,宗庆后派这个弟弟去了美国,担任娃哈哈美国公司的负责人。


在娃哈哈这个名字确定下来前,宗庆后曾经找人去算过“娃哈哈”这三个字。
对方留下三句话:一是娃哈哈三个字是开口音,声音响亮,叫得响,二是这公司以女人为主,三是今后口舌是非多。
娃哈哈公司最早的管理层几乎都是女的。供应科长,销售科长,财务科长,质检科长,基建科长,管后勤的都是女的。
而供应科长蒋琼芳和销售科长周丽达,是宗庆后的左臂右膀,两人都有一个特点,说话语速很快,也说明头脑反应很快。
在创业早期,宗庆后还曾经差一点失掉性命,也是一位女性救了他。
有一天宗庆后去娃哈哈原液生产基地检查工作,时值中午,大家都在吃中饭。宗庆后就和当时原液车间主任张宏辉两个人,在车间里巡查。
当他们跑到冷库里去检查库存,不料冷库的锁失灵,他们两个被反锁在冷库里面出不来了。
任由宗庆后他们拼命从里面敲冷库门,但无奈当时中午大家都在吃饭,没有人听见。
后来一位叫王秀云的女司机发现宗庆后进去很长时间还没岀来,就进车间找人。
当她路过冷库时,听见了冷库里面有人敲冷库门,就跑过去把冷库门打开,这才发现宗庆后被锁在里面——当时宗庆后和张宏辉两个人差点被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