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关税政策反复多变的背景下,区域一体化合作将进一步加快。
距离中美商定于8月12日结束的90天关税暂缓过渡期还剩不到一周,中国最新公布的外贸数据超出外界预期。
根据海关统计的数据,2025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7.3%,进口下降1.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1个百分点。
其中,7月份的进出口和出口分别增长6.7%和8%,进口增长4.8%,连续两个月增长。
全球“抢出口”升温
面对美国近期持续向印度等多国挥舞关税大棒,中国外贸超出预期的表现备受国际关注。“抢出口”“转出口”效应升温被认为是7月出口加快增长的动因之一。
按照“90天过渡期”将在8月12日结束的节奏来算,考虑到海上运输及清关、上架的时间,中国的货物要想在过渡期内运抵美国需要在7月前完成出运。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7月中国对美出口降幅扩大。
今年7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21.7%,降幅比上月扩大5.5个百分点,对我国整体出口增速形成3.3个百分点的下拉作用。经过了5月下旬和6月的对美直接“抢出口”后,前期因最高达145%的高关税而积压的商品“应出尽出”,新的订单则受到了当前美国关税仍处高位的抑制,叠加高度的不确定性,更多采购商和外贸人选择观望。
事实上,在美国关税政策反复多变的背景下,想办法“抢出口”的不只是中国。
东方金诚宏观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提出,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抢出口”现象都在升温。作为全球贸易的风向标,7月韩国出口增速加快,越南出口继续保持高增,均受“抢出口”现象驱动。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中国也不例外。而在美国对华高关税的背景下,当前我国出口中的贸易转移现象较为突出。
她表示,按美元计,7月中国对欧盟、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主要市场的出口增速分别达到9.2%、4.6%、19.2%,分别比上月加快1.7、11.3、15.8个百分点,7月我国对东盟出口增速继续保持在16.6%的高位,仅比上月小幅下行0.3个百分点。正是因为我国对欧盟、韩国、中国台湾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速加快,对东盟出口继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7月我国对美国出口扩大的降幅被有效抵消,从而带动了整体出口增速处于较高水平。
一方面这是中国外贸市场多元化开拓的成效,不少产品在当地市场进行了消化,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企业加快“出海”,国际化产业链、贸易链布局持续深化。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提出,按人民币计,前7个月,我国对东盟、欧盟、非洲、中亚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9.4%、3.9%、17.2%、16.3%。其中,我国与东盟、欧盟贸易总值占我国外贸总值的近三成,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增长5.5%。
今年上半年,我国对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贸易规模超过500亿元的伙伴数量达到61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个。
根据海关数据,按美元计,前7个月,在我国对美国出口下降12.6%的同时,与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的出口增长13.5%。其中对越南、泰国和印尼的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0.7%、22.6%和14.9%。同期,我国对印度出口增长13.4%,对非洲出口增长24.5%,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0.4%。
冯琳认为,前7月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增速较前值继续加快,7月的增速显著加快进一步拉动了整体出口。这是在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已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的基础上,也表明近年我国持续布局“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为当前抵御重大外部冲击提供了重要缓冲。
自8月7日起,美国正式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10%至41%不等的“对等关税”,并对通过第三地转运方式规避关税加征40%的转运税。
一家国际货代企业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他们从越南走的“转口”业务在美国开打关税战时就全部停止了,因为当地已开始严查“转口”。更多中国企业是在等待过渡期后的关税政策,同时也将根据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更长远地布局产能,“要在越南生产、出口全球,而不只是简单包装组装(规避关税)”。
产业链合作与升级
国际产业链的合作深化,从中国贸易的形式以及不同品类的出口数据可见一斑。
海关数据显示,前7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1%,占外贸总值的64%。其中,出口增长7.4%,进口下降5.4%。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6.3%,占17.9%。其中,出口增长3.8%,进口增长10.5%。此外,我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6%、14.1%和增长1%。
“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佳对第一财经表示,面对美国对不同国家施加不同关税的政策,未来对于产品原产地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而加强区域一体化合作是包括中国在内的非美地区共同应对美国关税波动的有效方式。
以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产业为例,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进程中,部分服装代工订单转至东南亚,而中国仍然保留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纺织机械以及原材料和面料等中间品产业的高度集聚。与此同时,具有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保持着较快增长,在严峻形势下凸显出韧性。
根据海关数据,按美元计,2025年前7个月,纺织服装累计出口增长0.6%,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长1.6%,服装出口下降0.3%。同期,中国机电出口增长8.1%,其中集成电路增长20.5%,船舶、液晶平板显示模组、医疗仪器及器械分别增加15.5%、8.0%和6.8%,高新技术产品增长6.0%。
王佳认为,在中国外贸市场多元化的同时,中国产业布局的目的地也将越来越多元化。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和日韩等地的合作要继续深化,加强区域内部的产业链整合。不管是最终产品的市场还是产能布局,都要减少对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的国内产业结构也要持续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高附加值和具有创新力的产品可以避开价格的竞争,也会减弱高关税带来的影响”。
冯琳预计,8月我国出口增速将有所下降。后期伴随美国高关税对全球经济、国际贸易的冲击效应逐步显现,出口增速有可能下行至负值区间。这意味着四季度稳增长、稳外贸政策会进一步加码,其中针对遇到困难外贸企业的定向金融支持政策有望出台。
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表示,尽管面临外部不确定性,但多元稳定的市场、创新优质的产品、应变求新的外贸主体,让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实现全年外贸工作目标。
对于企业而言,和高关税的直接冲击相比,全球经济下行和不确定性加剧带给整体需求收缩的影响更加深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小幅上调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上调预期缘于进口商因美国政府威胁加征关税而提前囤货等因素。当前,全球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因大幅加征关税预期而扭曲。今明两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仍将威胁世界经济稳定。
IMF的报告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较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财政脆弱性加剧等构成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各经济体应通过构建清晰透明的贸易框架减少不确定性。各经济体务实合作至关重要,应致力于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