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记者调查发现,多家茶饮品牌推出以羽衣甘蓝为主打的“瘦瘦瓶”“纤体瓶”等果蔬饮品,并在宣传中使用“纤体”“轻盈”等字样,却在产品详情页下方用不起眼的小字注明“瘦瘦、轻盈指新方形瓶型更瘦更轻便、不指代功能性”。这些饮品热量不低,且尚不能证明其具有直接减肥效果(据8月3日中国新闻网)。
“双抗”被解释为“对抗负面情绪与压力”,“美颜”成了“自然美丽色彩缤纷的生活状态”,“去火”则被表述为“饮品清爽的口感可去除生活的燥热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茶饮市场,部分商家精准拿捏消费者容貌焦虑与健康需求,炮制出一套行业“潜规则”:先用模糊话术将普通饮品与瘦身、美容等功效绑定,诱导消费者产生联想,再以“大字宣传、小字免责”的操作,试图通过隐蔽注释规避法律责任。这种行为不仅涉嫌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也暴露出商家明知自身行为涉嫌违法却仍侥幸为之的心理。
监管部门并非没有行动。2020年5月,相关专项整治将在食品标签、说明书明示或暗示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及保健功能的行为列为整治重点;今年4月,相关部门发布通知,要求依法查处普通食品广告宣传具备保健功效等行为。为何茶饮行业文字误导性宣传依然屡禁不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潜规则”的变异速度暂时跑赢了“明规则”的约束力度。一方面,行业生态助长了歪风。茶饮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白热化。当口味创新遭遇瓶颈时,部分商家便将“健康标签”作为差异化竞争手段,卖力夸大功效、花式套路消费者,短时间内的确实现了低成本、高回报。另一方面,规则约束存在滞后性。面对层出不穷的语义陷阱和营销套路,监管未能及时跟进,未对消费者诟病的“文字游戏”宣传套路作出针对性治理,导致商家得以在灰色地带游走。
打蛇打七寸。商家既然是冲着误导性宣传“潜规则”的便宜而来,就要直接斩断谋不正利益的歪路,让“明规则”跑在前。首要之举应进一步强化现行法律规范的落实。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早已明确,禁止普通食品宣称有保健功效或在广告中涉及疾病治疗功能,而“零糖”“低脂”等概念亦有国家标准可循。相关部门应引导和督促商家在产品生产与宣传环节严守法律红线,并加大监管与打击力度。更重要的是,随着商家套路不断翻新,一系列处于模糊地带的问题也应及时明确:对随着轻养生概念流行起来的“超级食物”等生造概念,如何依法进行规范?对“轻盈”“美颜”等未直接提及保健功效关键词但保留暗示性的宣传话术,如何界定?误导性宣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如何澄清才算有效消除误导后果?这些都需要基于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来制定明确的标准。
健康不应该被装在谎言的瓶子里兜售,消费者的权益更不能因“瓶瘦”而“消瘦”。当监管执法跟得上市场变化,“明规则”的威慑力镇得住“潜规则”的破坏力,商家自然不再对钻空子、打“擦边球”趋之若鹜,而是老老实实忠于品质、真实宣传,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自然就有了真正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