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谋篇“十五五”,货币政策如何更加精准有力 | “十四五”规划收官

adminddos 2025-08-04 19:18:51 4
谋篇“十五五”,货币政策如何更加精准有力 | “十四五”规划收官摘要: ...

  在时代的浪潮中,经济发展犹如一艘巨轮,货币政策恰似引航的罗盘与驱动的引擎。

  回望“十四五”,中国货币政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创新答卷。面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国内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人民银行以前所未有的魄力推进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政策工具体系。

  其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10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达5.9万亿元,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远超平均水平。二级市场国债买卖、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创新举措,更是拓宽了政策操作空间,在稳定市场预期、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数据显示,2021-2024年,中国GDP实际年均增长率保持稳健,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彰显出强大韧性。

  当前,货币政策调控仍面临多重挑战,市场预期不稳、政策工具的局限以及银行间流动性分配不均等问题都在考验着货币政策的调控智慧。如何在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成为宏观经济治理的核心命题。

  站在“十五五”新起点,中国货币政策将开启新一轮破局立新的征程。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中,货币政策施策还存在哪些挑战?如何强化货币政策独立性,以抵御外部冲击?货币政策如何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财经采访了多位经济学家,综合观点来看,未来五年,货币政策将围绕“总量调节+结构优化+机制创新”的主线,打出更加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比如,通过创新动态调整的定向支持工具,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深化汇率改革,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与自主性;通过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建立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提升政策整体效能等。

  从创新突破到攻坚克难,每一次探索都凝聚着智慧与勇气,每一项改革都承载着希望与期待。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不仅关乎中国经济的短期稳定,更关系到高质量发展的长远未来。

  精准施策

  2021年,“十四五”的大幕拉开,中国经济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经济结构亟待优化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急需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也渴望金融“活水”的浇灌。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给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多元需求,唯有创新突破,才能开辟新局。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由此,我国货币政策体系迎来重大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金融稳定做出了深远贡献。”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

  在众多创新工具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了关键作用。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共存续10项,余额合计5.9万亿元。

  田轩指出,央行推动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的优化,并通过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券等,显著提升了科创企业的融资能力,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

  数据显示,2024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9%,高技术制造业贷款增速更是高达12%;截至2025年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34.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6%,相关领域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水平。

  除结构性工具外,央行还推出多项创新举措。二级市场国债买卖业务的开展,为货币政策操作开辟了新路径,增强了政策灵活性和资金调控能力。在资本市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两项工具,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有效校正市场超调,稳定市场预期。

  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表示,在股市超跌、股价被低估时,具有专业市场判断的行业机构和上市公司将有比较强的买入意愿,反之,在股价上涨、流动性恢复时,回购增持的成本增加,工具使用量也会自然减少。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将货币政策传导与金融稳定链接,同时实现了信用创造与维稳股票市场。

  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央行通过启动买断式逆回购、增加临时正逆回购操作等方式,精准调节市场流动性。田轩认为,这些创新工具的运用,为央行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操作手段,增强了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巩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十四五’期间,货币政策工具坚持总量和结构双重主线功能,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小微、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领域。“廖博表示。

  数据显示,2021-2024年,我国GDP实际年均增长率分别达8.6%、3.1%、5.4%和5%,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保持稳健态势。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创新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紧密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合力,推动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破浪前行。

  梗阻待解

  货币政策组合拳的精准发力,助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获得有力支持。然而,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复杂背景下,货币政策调控也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既要统筹稳增长、防风险与促改革的关系,又需破解信贷供需结构性失衡、疏通资金传导堵点、抵御外部政策溢出效应干扰等问题。

  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现实中仍存“梗阻”。传导机制不畅的主要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差异。

  田轩指出,即使央行释放了充足的流动性,这些资金也可能滞留在银行体系内,而未能有效流入实体经济,导致政策效果逐级衰减。

  尽管央行通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等举措积极引导中长期利率下行,试图激发企业投资动能,但利率传导链条的“最后一公里”梗阻未解。

  在田轩看来,长期利率调控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市场预期不稳定和政策工具的局限性,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势及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影响了利率传导效果。此外,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银行在获取央行流动性支持时存在差异,部分大型银行流动性过剩,而中小银行则可能面临资金短缺,导致银行间流动性分配不均、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当前的低利率环境则进一步加剧了银行负债端管理困境。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较2023年四季度下降了0.1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这给银行负债端成本管理带来更大挑战。

  不过,政策优化已展现积极信号。“随着政策层面防止资金空转的目标指引大概率告一段落,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有望更加通畅,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将得到有效规范。例如,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为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创造更好条件。”廖博称。

  面对上述挑战,需构建多维协同的政策解决方案。田轩建议,解决这些问题需加强信息透明度,优化风险偏好匹配机制,同时推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如定向降准、再贷款等,精准支持中小型银行,缓解其流动性压力;进一步完善中长期利率调控机制,稳定市场预期,扩大政策工具覆盖面,促进利率有效传导;优化流动性分配机制,确保各类型银行公平获取流动性支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此外,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推动银行负债端多元化,降低对传统存贷利差的依赖,降低成本压力,同时强化不良资产处置,提升资产质量,增强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健性。

  多维破局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十五五”期间,货币政策如何在总量调节、结构引导、利率与汇率管理等方面实现精准平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正成为当前宏观经济领域的核心议题。

  田轩表示,构建“总量调节+结构优化+机制创新”的货币政策组合拳,是实现政策精准发力的关键。首先,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并适时适度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挥其对货币乘数的调节作用;其次,结构化工具方面,通过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等手段,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和绿色发展领域;同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增强利率传导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在政策创新维度,田轩建议可考虑开发动态调整的定向支持工具,例如创设动态再贷款额度,依据经济周期和行业风险动态调整,确保资金精准滴灌;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专项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靶向性”也颇为关键。田轩提出,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精准地监测货币流向、资金使用效率等信息,为货币政策的精准调控提供数据支持。例如,要求金融机构定期披露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资金流向等信息,提升政策透明度和市场预期管理。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目标考核制度,明确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目标和考核指标,将政策执行效果与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挂钩,确保政策执行精准有力。

  机制改革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衔接配合成为稳定经济、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所在。

  田轩认为,需要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协调机制,明确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职责边界和协调方式,提升政策协同效应。

  “需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政策目标一致。”田轩称。例如,适时适度加码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赤字规模、增加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的发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或提升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推动信贷结构优化,加大政策性银行对产业融资支持等。同步深化央行与金融监管总局等的合作,推动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形成监管合力,提升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廖博提出,尝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财政货币协调配合新机制”。比如,通过再贷款资金继续强化支持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此外,PSL(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为两重项目(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进一步提供资金支持。

  在国际经济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强化货币政策独立性成为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防线。田轩建议,通过推动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减少对外部经济体的依赖。进一步完善LPR机制,增强利率传导效率,确保中长期利率能够更好地反映经济基本面。通过调整存款挂牌利率、LPR等工具,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提升银行盈利能力,从而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从国内政策应对来看,当前,央行已通过降准和降息等宽松工具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廖博预计,政策仍将保持定力,以就业定向纾困和预期引导为主。从2025年全年看,预计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基调,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形成政策合力。为应对后续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不排除增发特别国债和专项债的可能性,或重点用于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等。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