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当人们习惯性地滑动手机屏幕寻找消遣,网络微短剧的面孔已然悄然蜕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备案的微短剧总量同比下降28%,但其中被评定为“精品级”、获得专项扶持的项目数量却同比激增65%。这一降一升的数字,清晰勾勒出行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曾经依靠“强冲突、快反转”的“电子榨菜”式爽感叙事称霸流量江湖的微短剧,正向着思想深度、艺术品质和文化价值全面升级,开启了一场静水深流的精品化革命。

7月1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近日的“管理提示”,成为这场转型的鲜明注脚。文件直指行业沉疴,对“反智”“雷人”“离谱”的人设与剧情下达了彻底清除令。这不是一次孤立的行动,而是自2023年以来,针对中老年题材过度煽情、“霸总”题材低俗化、AI魔改内容泛滥、浮夸片名误导观众等乱象,持续构建的精细化治理体系的又一次关键落子。

管理提示
7月21日管理提示:重申价值,聚焦抗战题材。 仅仅十天后,网络视听司再次发布《管理提示》,在肯定微短剧作为“新大众文艺样态”的活力与广泛影响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其在2025年这个特殊年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角色。文件肯定了社会各界利用微短剧表达朴素家国情怀的积极性,但也尖锐指出近期部分抗战题材竖屏微剧出现的严重问题:过度追求戏剧张力的“神剧”化倾向(如极强人设、超人化主角、弱智化敌人、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以及缺乏历史逻辑的所谓“弘扬民族大义”。这直接导致了对抗战真实历史的消解和历史虚无主义风险,尤其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

管理提示
重申审核铁律: 广电总局为此重申并细化了抗战等严肃历史题材的审核要求,强调各级管理部门要落实监督责任,播出、制作、宣发主体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内容把关。核心要求包括:
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
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
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
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
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
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
监管逻辑的悄然进化:
从“一刀切”到“精微手术”: 早年的管理多为大面积下架与禁令,手法相对粗放。如今则形成了一套“分类分层、精准施策”的成熟模式。针对不同题材(如历史、现实、科幻)、不同目标受众(如中老年、青少年)、不同传播场景(如竖屏、横屏),监管要求与扶持政策日益精细化。
从“事后灭火”到“源头治理”: 备案审核环节前置,对剧本立意、价值导向进行严格把关。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合作,针对普遍性创作误区(如片面追求“强反转”导致逻辑崩坏)发布具体的创作指引和建议案例,引导制作方在策划初期就纳入合规框架。
“红绿灯”体系更加清晰: 明确划定了鼓励支持类(如重大现实题材、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科幻)、规范引导类(如部分情感、职场题材需规避价值偏差)、禁止类题材(如宣扬极端复仇、扭曲历史)。这种“疏堵结合”的方式,让制作方有清晰的预期和努力方向。
“北京大视听”精品项目的标杆力量: 地方管理部门的创新实践,如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力推的“北京大视听”网络视听精品项目,成为政策落地的有效抓手。该项目不仅提供真金白银的资金扶持,更整合播出平台资源、专家智库力量,对入选项目进行全流程陪伴式指导。
在监管框架的持续优化下,曾经“劣币驱逐良币”的混沌局面被扭转。头部平台如红果短剧等主动配合监管要求,建立更严格的内部内容审核与质量分级机制,将资源向真正有潜力的精品项目倾斜。一个鼓励优质创作、遏制低俗浮夸的行业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精品化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内容本身的质变。2025年,微短剧的创作视野前所未有地开阔,实现了从狭窄的“情感修罗场”到广阔社会图景与精神世界的跨越。
1. 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红果短剧联合出品的《贝家花园的秘密》近日开机,这部短剧取材于抗战时期北平一段鲜为人知却波澜壮阔的真实历史,剧情将药品运输、情报传递等戏剧性情节与北平城防、珍珠港事件等真实历史背景紧密结合,兼具紧张的谍战张力与厚重的时代质感。该剧目前正在横店影视城的民国景区集中拍摄,并将赶赴北京市海淀区贝家花园实景拍摄,预计将于8月下旬登陆多个网络平台。
2. 反诈题材《温柔的刺》的上线,堪称2025年短剧市场的标志性事件。这部由中国首席创作人石小琳总策划、浙江影视集团出品的中老年反诈题材系列短剧,成本仅几十万元,在“零宣发”的情况下,上线红果短剧即空降飙升榜Top5。其秘诀在于精准的切口与强大的共情力。该剧没有脸谱化的反派与超人主角,剧集采用第一视角推理的“轻悬疑”形式,层层剥茧,清晰展现骗局运作机制:从虚假的“无微不至”关怀,到感情欺骗,再到诱骗投资,背后是组织严密的诈骗团伙。这种手法在强化戏剧张力与观众代入感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反诈知识的传播效率和公众警惕性。
这不比干巴巴的防骗手册管用多了?”该剧完美诠释了政策倡导的“降本增效+立项过审+正能量传播”三位一体模式,为现实题材短剧如何兼具社会价值与市场吸引力提供了绝佳样本。其热度持续发酵,带动多个平台加速布局“银发经济”与民生痛点结合的短剧赛道。

3.科幻领域也迎来突破,科幻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由曾入围雨果奖的作家王晋康监制,以近未来中国月背基地建设为背景,讲述一群基层建设者在月球上拼搏奋斗的动人故事。作为首部聚焦“月球基建工程”的科幻现实题材微短剧,该项目获得中国国家航天局大力支持,入围2025年央视网“中国正能量短剧”共创计划。
“爽感”模式的理性退潮: 上述多元题材的崛起,伴随的是曾经泛滥成灾的“高反转+强爽感”模式的式微。数据显示,主打“三分钟一个打脸反转”的超密集爽剧在主流平台的热度占比从2024年的峰值大幅下滑。观众审美疲劳与政策严控是外因,更深层的是创作者的觉醒——他们意识到,仅靠刺激多巴胺分泌的“电子速食”,难以建立持久的用户忠诚度与作品生命力。取而代之的是对更复杂人性、更真实困境、更深层情感共鸣的追求,以及对叙事节奏张弛有道的把控。短剧观众的审美水位,已不可逆地抬升。


精品化转型绝非制作端的独角戏,它深刻重塑了整个微短剧的产业生态格局,推动平台、资本与创作者形成价值新共识。
主动限流与品质分级: 头部平台如红果短剧显著调整算法逻辑与推荐策略。对低质“擦边”内容进行限流甚至下架处理,同时建立“精品剧场”、“口碑榜”等专区,对制作精良、价值导向积极的作品给予更多曝光资源和分账倾斜。平台开始构建更细致的质量评估体系,不仅看完播率和充值率,也引入专家评审团对剧本立意、表演、制作水准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资源分配挂钩。
深度共创取代“来料加工”: 平台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成品,而是积极介入上游。如央视频深度参与《舞动敦煌》的策划,提供敦煌研究院的学术支持与传播资源;红果短剧为《贝家花园的秘密》对接海淀区宣传资源与历史专家。平台组建专业的内容评估与制片团队,与创作者共同打磨剧本、把控制作。平台与制作方的关系,正从简单的采购分账,升级为基于共同创作目标的深度绑定。
“中国精品微短剧产业暨全屏矩阵联盟”的成立是标志性事件。该联盟汇聚了顶尖制作公司、播出平台、高校研究机构(如北京电影学院)、以及政策性资金(如广电总局相关扶持基金),旨在打通创意孵化、资金支持、制作保障、多屏发行、学术研究全链路。
从“快钱博弈”到“价值投资” 此前涌入的大量投机性热钱因监管趋严、低质内容变现困难而降温。但专注于内容价值的专业影视资本开始加大对精品短剧的布局。投资逻辑发生转变:
单靠“爆款”赌概率的模式不可持续,转而青睐能建立品牌效应(如系列化开发)、具备长尾价值(如可进行IP衍生开发、多次售卖)的精品项目。《温柔的刺》的成功就吸引了多家资本寻求合作开发“民生关切系列”短剧。
短剧不再是“草根”和“跨界玩家”的专属试验田,越来越多经验丰富的长剧导演、创作人(如石小琳、王晋康)以及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年轻创作人才,将成熟的创作理念带入短剧领域。他们的加入显著提升了行业的专业门槛和审美标准。同时,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引导下,创作者心态也在改变。对短期流量爆发的追逐降温,取而代之的是对讲好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塑造一个动人角色、传递一种积极价值的追求。“匠心”开始成为圈内的高频词,这与过去“短平快”的作坊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2025年的微短剧行业,在政策的精准滴灌与市场的自然选择下,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贝家花园的秘密》、《温柔的刺》、《我在月球当包工头》、《舞动敦煌》等等一批作品正在唤醒千年的文化脉搏,这些精品佳作共同谱写着一个清晰的时代信号:短剧的未来,不在于“比谁更离谱”,而在于“比谁有诚意”。
这种诚意,是创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现实的锐利之眼,对未来的想象之力,更是对每一个屏幕前观众智识与情感的尊重。当爽感退潮后留下的沙滩上,唯有承载着思想重量、艺术光芒与文化温度的作品,才能在时间潮水的冲刷中沉淀为真正的珍珠。2025年的这场精品化蝶变,不仅为短剧正名,更是为整个网络视听产业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文化使命,提供了一份正在书写的中国答卷。
原标题:《短剧的未来,不在于“比谁更离谱”,而在于“比谁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