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财经大学硕士新生对宿舍安排的质疑引发了广泛关注。他们发现,校方招生宣传中的“33栋研究生宿舍楼”被调整为“条件更差、费用更高”的28栋,这场因宿舍安排引发的争议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其中,33栋部分房间被改造成对外经营的公寓,更是引发了不少争议。

广东财经大学33栋研究生公寓。图片来源:广东财经大学公众号
新生为宿舍安排“较真”,究竟是矫情,还是必要?
宿舍争议的本质,是高校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与治理模式的挑战。高校资源分配需平衡多方需求(如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教职工住宿等),且受制于预算、土地、政策等客观限制。随着研究生扩招,宿舍紧张成为不少高校的普遍问题。高校需从“管理思维”转向“服务思维”,在资源分配中应兼顾效率与公平。
现实情况是,高校宿舍常因楼龄、楼层、朝向等因素存在条件差异。一些观点认为,若学校未在招生宣传中明确承诺“最优宿舍”,且差异未影响基本生活(如无安全隐患、费用合理),则学生不必过度较真。学生需学会在资源有限、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调整心态。学会自我解决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宿舍不仅是休息与睡觉的场所,更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空间。条件差异(如新旧楼设施、离教学区距离、费用标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通勤效率甚至心理感受。新生“较真”,要求学校兑现承诺或给出合理解释,是学生们的应有权利。
此次事件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是宿舍费用标准。28栋宿舍楼“使用年限较久,离学生活动区域较远”,而33栋“临近体育馆、图书馆和研究生专用教室”。28栋住宿费1600元/年,33栋仅1300元/年,条件更差的28栋却费用更高。此外,高校资源有限,但分配原则应优先保障教学与学生基本需求。广东财经大学将部分宿舍(揽月楼)改造为对外经营的公寓,是不是合规,是否合理,也需要解释清楚。
面对宿舍安排争议,新生的“较真”绝非“斤斤计较”,而是对自身权益的捍卫,也是对高校管理责任的督促。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应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以开放、透明的态度解决问题,而非以“缓兵之计”敷衍。
一定程度上,新生“较真”能倒逼高校提升管理透明度。若学校能主动公开宿舍分配依据、定价标准,并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如听证会、意见反馈等渠道),或许能提前化解争议,而非等到舆论发酵后才被动应对。
对新生而言,较真是权利意识的觉醒,但需避免情绪化对抗,学会通过理性沟通推动问题解决;对高校而言,争议是改进治理的契机,需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服务”,以透明化、人性化的管理赢得学生信任。
高校若能以此为镜,优化资源分配、提升治理水平,或许能让这场争议成为构建和谐校生关系的转折点——毕竟,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能独立思考、敢于表达、善于沟通的“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