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心理学书单·新书|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

adminddos 2025-07-29 15:57:38 1
心理学书单·新书|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摘要: ...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精神病学的历史》

[美]杰弗里·A.利伯曼 [美]奥吉·奥加斯 著,胡敏 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7月版

到底什么是精神病?它离我们有多近?正常和精神病的界限在哪里?大脑和心灵,哪个才是精神病的原因所在?精神病患者是该服用药物,还是该改变思想?杰弗里·A.利伯曼,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前主席,在精神科执业多年,亲身参与了这个神秘学科的变革和发展,他用人物轶事、临床案例、科普知识串联起精神病学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从让患者感染疟疾,到在病人的头骨上钻个洞,再到使用电击和药物……本书毫不避讳人类探索精神病以来荒诞无稽的“黑历史”,更热情赞颂一代代先驱在这条艰难之路上取得的种种成就,并用富于同情心的分析澄清了外界对精神病、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科医生的误解与迷信。

《乐观和爱才是生活的解药:最会讲故事的“傻和尚”名取芳彦的88个生活哲学》

[日]名取芳彦 著,赖诗韵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 紫图图书,2025年5月版

本书是作者对人生理解的温柔印证,记录了他对生活的88个深刻感悟。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传达了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放弃,并非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我们学会放下那些无意义的执念、期待和压力,才能真正拥有内心的轻盈与自由。保持乐观与爱的态度,是走出疲惫、拥抱生活的关键。好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减法。不在意,不内耗,不讨好,无所谓。唯有卸下沉重的情绪负担,才能轻装上阵,走得更远。

《克服焦虑危机》

[西]佩德罗·莫雷诺 [西]胡里奥·C. 马丁 著,陈晨 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创美工厂,2025年6月版

本书讲述了焦虑和惊恐发作的急救措施、焦虑危机的诱发因素,并且介绍了克服焦虑危机的重要概念和方法,如“更换芯片”“暴露疗法”等。本书为焦虑症患者和家属,以及所有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他们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并为惊恐症患者提供控制焦虑发作的方法。写给遭受焦虑危机而处于失控状态的人们,让面对这些严重问题的患者和治疗师都可以从中获益。

《母女关系的精神分析:被支配的女儿们》

[日]斋藤环 著,蕾克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野spring,2025年7月版

日本临床心理医生、畅销书《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作者斋藤环,以临床案例、文学作品、少女漫画为素材,揭示母女关系中潜藏的支配与被支配机制,细致分析女性特质、身体性、语言等核心要素对母女互动的影响,指出母女关系因性别同一性而呈现出更深刻的纠缠。

《爱的意义》

[加]苏·约翰逊 著,蔺秀云 孙艺宁 罗文婷 周莹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5年6月版

拥有一段充满爱的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渴望爱情?是什么让爱持续?是什么导致了爱的结束?爱到底有没有意义?约翰逊博士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了爱情的本质:爱情并非深不可测,而是一种根植于人类本能的生存机制。基于心理学、神经科学与社会学的研究,她指出安全依恋关系不仅能带来情感稳定,更是维护身心健康与持久幸福的关键。成人之间的爱情与母婴依恋类似,都源于对情感联结和安全感的渴望。约翰逊博士在书中展示了如何修复和加强伴侣间的依恋关系,帮助伴侣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与理解。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情绪、大脑化学物质以及身体反应在爱情中的作用,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关于独立性和情感依赖的偏见。

《找回你的内在小孩》

[美]杰里·伯格 著,王小亮 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 好读文化,2025年6月版

每年有大量成年人重返童年的家,他们“回家”并非为寻访故人,而是执着于重访那些构成童年图景的建筑和自然景观。当承载着儿时记忆的旧屋、学校、公园等重现眼前时,内在小孩的疗愈之旅就此开启:有人借此重整生活轨迹;有人以此强化亲人羁绊;有人试图化解创伤性童年经历遗留的心理症结。本书是一份温柔的邀请,带你踏上回归自我的旅程。通过深度的自我探索和疗愈练习,你将重新遇见那个纯粹的自己,治愈过往的压抑和创伤,重新像孩子一样爱上生活。

《重写灵魂:多重人格与记忆科学》

[加]伊恩·哈金 著,邹翔 王毅恒 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 也人,2025年8月版

在过去的医疗记录里,多重人格的案例屈指可数,但在当今的社会中,这一病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和流行文化中,人们充满好奇而又困惑万分。多重人格是疾病实体吗?拥有多重人格会怎样?为什么大多数被确诊的患者是女性?定义疾病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在本书中,著名科学史家与科学哲学家伊恩·哈金以多重人格障碍为切入点,透辟剖析了精神疾病被社会、文化、医学和知识体系共同建构的过程,并对记忆、自我、创伤和科学的本质做出了深刻省察。他一方面探讨了现代多重人格的真假、模式、病因、测量、性别等问题,以循环反馈理论审视20世纪下半叶多重人格运动的道德和政治气候;另一方面则追溯早期与癔症、催眠、梦游、精神分裂症等相关的灵魂科学化实践,沿知识考古路径关注19世纪多重人格与记忆观念交织缠绕的源起。

《共时性: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有意义巧合》

[瑞士]卡尔·荣格 著,张卜天 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 果麦文化,2025年6月版

本书是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比肩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大师荣格的一部经典著作,首次系统阐述了共时性现象。荣格发现,当人处于强烈的情感状态中时,常常会经历神奇的“有意义巧合”。共时性现象就是业已存在的无意识认知通过某种外部形式和人的意识发生对话。这种内外事件的共鸣没有物理上的因果关系,却让人直觉到某种深层联结,仿佛宇宙在向你传递暗号。共时性学说揭示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隐秘而深刻的联系,不仅解释了我们熟悉的“冥冥之中”“梦境预言”“心灵感应”这类奇特的生活经验,还拉通了东方占卜、西方星座等神秘领域的底层逻辑,同时也在思想层面颠覆固有认知,启迪人们重新理解宇宙运行机制。每一个共时性时刻,都是你的心灵和宇宙同频共振的时刻。理解共时性,就是破译宇宙传递的生命暗示,走向更高层次的觉知和成长。作为荣格原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时性无疑是荣格心理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对于理解集体潜意识和人类心理深层机制都至为关键。

《你好,抑郁:抑郁自救指南》

于玲娜 著,中国法治出版社,2025年3月版

是我的错,我本该做得更好;我糟糕至极,连自己都看不下去;身体感到压抑、麻木和阻塞……我抑郁了吗?本书作为一本资深心理咨询师撰写的实用抑郁者自救指南,以专业的心理学视角、生动的案例和简明的分析,探讨了现代人(自己或周围的亲戚朋友)可能产生的抑郁思维习惯、情绪感受及抑郁的身体表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抑郁者和抑郁问题的成因、特点及可行的解决方法。

《发现:每天一分钟生活心理学》

孙欣羊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5年7月版

本书从源于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出发,结合作者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专业背景,诙谐生动地解说了生活中的心理学知识。全书囊括自我觉察、情绪奥秘、认知趣谈、行为塑造、亲密关系等十二个主题,以生活现象的描述、生活场景中的对话辅以科普解释小短文的形式,分享了现象背后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原理,并给出一些简单、可操作的心理调适、人际沟通方法。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