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藏书家徐树兰的生死谜

adminddos 2025-07-28 07:30:30 3
藏书家徐树兰的生死谜摘要: ...

徐树兰,作为晚清的一名举人,其名声为何能走出古越大地?引得后人到其祖居地栖凫访古,到古越藏书楼寻踪。那是因为他在清末国运衰微的情况下,创办了晚清时国内最早的新式学堂——绍郡中西学堂;那是因为他在藏书楼私有的世风下,开放了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特征的藏书楼——古越藏书楼;还因为他在四部分类法主导编目的情况下,延请慈溪冯一梅重编了打破四库樊篱、融合中西新知的《古越藏书楼书目》。

然而,这样一位晚清名人,其生卒似乎都成谜。

徐树兰像,徐世燕绘

来新夏据薛炳所撰传言其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来新夏《辩是非》,第78页),徐树兰曾孙女徐明浩亦言其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绍兴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绍兴文史资料》第3辑第48页)。在学界,持此观点的还有不少,如王河主编的《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范凤书的《中国私家藏书史》、顾志兴的《浙江藏书史》、柳和城的《百年书人书楼随笔》等。亦有认为其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如唐晶的《他们的国度》、李永鑫的《绍兴通史》、唐力行的《江南文化百科全书》、尚磊明的《绍兴碑刻文献研究》。而《徐树兰乡试朱卷》载其生于道光戊申年(1848)四月二十六日。

徐树兰乡试朱卷

无论是道光十七年说还是道光十八年说,其来源都应是薛炳所撰的《徐树兰传》:“徐树兰,字仲凡,号检庵。山阴人……复捐赀建越中藏书楼,延慈溪冯孝廉一梅编纂书目。又至昆山新阳购地开荒以兴农业。皆粗具规模,未竟其绪!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卒,年六十五。子元钊、尔谷、嗣龙、维烈。”(民国绍兴县之资料第一辑》第15册《人物列传》第164页)

对于人物的年岁,我国古代有两种计岁法:一是以相距之年计岁(生年计入),即虚岁。一种是以周年增岁(生年计入),即实岁。这种方法大概隋唐以后逐渐为人们采用。(《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张培瑜《关于历史年代计数的规范化问题》)。所以后世学者据薛炳所做《徐树兰传》中言其“光绪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五”推算出两种生年就不足为奇了。至于朱卷上的道光戊申年,则当为科举中的官年现象。此不赘述。

对人物生卒年的考证,若被考人物的家谱、传记、墓志、年谱、讣告等缺失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将目光延伸到其父辈、兄弟的诗文、年谱等资料上。幸徐树兰的弟弟徐友兰有徐维则为其所撰的《先考培之府君年谱》,虽然谱中只言“府君少先伯父五岁”,但我们可以从谱中徐友兰生于“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七月初十日辰时”及《徐树兰乡试朱卷》推知,徐树兰生于道光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其实,徐树兰的出生年月日,我们也可以从他外甥的《陈庆均日记》中推知,民国六年四月二十六日:“雨,天气又潮湿。行坐颇不快适。上半日坐舆至水澄巷徐宅拜仲凡舅氏八十冥寿之祭。”陈庆均言其民国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为其八十冥寿。此80岁到底是实岁还是虚岁,这需要从陈庆均行文习惯来推断。其日记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二日:“今日为先大母凌太君九十冥寿,雇僧人十三名拜皇忏三日。”宣统元年二月十六日:“旰拜先大父颖生公百岁冥寿之祭。”陈在釭《越州陈氏世系考略》载凌太君生于嘉庆十六年十月二十二日,陈颖生生于嘉庆十五年二月十六日。综上,陈庆均行文中关于人的年岁,均以虚岁计。故从陈氏日记中也可推知徐树兰生于道光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

至于徐树兰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这是学界一直认同的,所据亦当为薛炳所撰《徐树兰传》。

作为晚清一位有名的乡绅,徐树兰因何而卒,具体卒于哪一天,在《陈庆均日记》未面世之前,笔者未发现相关记载。

《徐树兰乡试朱卷》载,徐树兰之妹“适同邑陈、诰授奉直大夫嘉庆戊辰恩科举人五品衔广东补用知县历任广东大洲电白场盐大使讳鸿逵公孙、议叙六品衔盐大使名堉庚公次子、议叙从九品名华林”。据陈庆均《诰授儒林郎诰封奉政大夫晋封中议大夫芳畦公节略》,陈华林,即陈英(1838—1898),一名锡蕃、华林,字芳畦。其实为陈庆均之叔父,由于徐树兰妹妹生五女,不生男。以兄惺第三子庆均为后(陈庆均著,邓政阳整理《陈庆均日记》第439页)。故陈庆均称徐树兰为舅舅。

陈庆均日记中多处记录了二人的往来,大凡年节、婚丧等家族大事,陈庆均必去拜会徐树兰,或表达尊敬之意,或商酌家族及地方事务……这些史料,丰富了徐树兰作为一个藏书家之外的形象。

徐树兰最后的岁月,日记中自然也有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十日,住在绍兴城内水澄巷的徐仲凡舅已经生病了,其病系由肝气逐积,以致呃逆。此时其虽在抱病,但仍能伏案书写。陈庆均与其茗谈许时,觉其言语井井,无异于常,惟面色不无憔悴。

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之前,徐树兰已由上海因患腰瘤破痛之病回到绍兴,其大况是不能起立,在床偃卧,形神渐减。故此日陈庆均没有见着他。陈庆均只是与其子徐尔谷(谱名维新,字铭叔,号显民)面谈了一会儿。二月五日,陈庆均与陈纪堂等人公饯徐尔谷。午后,徐尔谷以延医为徐树兰治瘤病作书先辞。三月三十日,陈庆均又到水澄巷视徐仲凡病。其时“见其精神更衰,而老成人应酬周到,虽在久病之中,语言犹有经纬。”(陈庆均著,邓政阳整理《陈庆均日记(上)》第325-326页)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上半日,陈庆均又到水澄巷看望徐仲凡,其气色及一切形状甚属削弱,且自言亦恐无起色为虑。陈庆均也无计可施,只得安慰数言离开了。四月初三日上午,陈庆均到水澄巷徐宅拜忌辰,得知仲凡舅氏已在初一日和小妾搬到古贡院前的徐氏书塾了。以家中烦闷,移寓借以养病。四月二十六日上午,陈庆均在古贡前藏书楼处询问徐树兰的病况,从徐尔谷口中得知他的病已日渐沉陷,恐怕时日无多了。五月初九日,陈庆均于早餐坐小舟至古贡院前徐宅义塾询徐树兰病况,得知他“声音已沉,精神亦陷,中气又不足,药食不进,只稍稍灌淡汤而已。渠家一切后事,业已备办,似不能多延时候也。”(同上书第329-330页)

由此可见,徐树兰在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已经病入膏肓。但是,他仍然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煞费苦心地拟就了《古越藏书楼章程》、《书目》和给府县关于捐建古越藏书楼的呈稿。为了改写满意的文稿,不惜带病常谈。何寿章【原名樟,字豫才,又名石戚,别号苏甘。清浙江山阴人。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二十九年进士。官安徽州同。精小学、工画,善治印。著有《苏甘室日记》】《苏甘室日记》四月廿六日:“显民属其侄佑长来招,复乘舆往望,晤吉荪。以仲丈病势加剧,其所撰藏书楼拟致县学立案,属为削稿,谈至向晚。”(何寿章《苏甘室日记》,稿本)其用心可见一斑。

徐树兰的病,并非一日而发。其人本身有肝气病。光绪九年(1883),徐树兰在给绍兴府的呈文中就提到“年未五十,精神竭蹶,鬓发已霜,兼患肝胃不和,每遇辛劳,不时举发”。(《绍兴文史资料第3辑》之徐明浩《古越藏书楼创办人徐树兰先生》)再加上去世的前几年,他也一直费心各种事务。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绍郡中西学堂,自任校董。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与罗振玉、朱祖荣、蒋黻等搭建了上海务农会初步框架,在时务报上发表了《务农会公启》。此年,他已感到“百病丛生,偶一操劳,辄痰火上升,喘病发作”。(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二辑》之徐树兰《呈缴塘闸经费文》),再加上“从前尚有贱息分劳,今皆饥驱出门”(同前书),更是雪上加霜。还有“新创中西学堂,一切规模尚待擘画。府县志书为二百年文献所关,亟宜休举”,面对此种局面,徐树兰心理压力空前巨大,“崦嵫将暮,能不悚皇?”(同前书)即使这样,徐树兰在光绪二十四年,仍与胞弟徐友兰在上海黄浦江之滨置地百亩,开辟种植试验场。

在肝气病、腰瘤破痛之病、劳累、心理压力这四座大山的重压下,徐树兰倒下是必然的。

五月初十日,陈庆均早晨起床后就听说徐仲凡已经于半夜寿终,极其悲痛和惋惜。他认为徐树兰“胸有经纬,作事能干。方今绍属如此人才竟无多得,虽于地方公事悉已辞退,而桑梓依赖尚多。今以瘤溃,一病不起,所以不特其私家有倾失大树之悲,而梓邦亦从此少整顿之人矣。”(陈庆均著,邓政阳整理《陈庆均日记(上)》第330页)

但其临终之时如何,因陈庆均并未在场,日记中没有记载。但其曾孙女徐明浩有回忆:“五月初十,曾祖父病危,弥留之际,邀集乡绅马传煦等,郑重地出示《藏书楼章程》及呈文手稿,嘱长子徐元钊及次子徐尔谷等必须继承父业,按《藏书楼章程》办好书楼,并要求儿辈照捐藏书楼常年经费每年1000元,嘱托完毕,才瞑目离开人世。”(《绍兴文史资料第3辑》之徐明浩《古越藏书楼创办人徐树兰先生》)

五月初十日上午,陈庆均坐小舟至古贡院前徐宅徐仲凡灵前行礼毕,为他家照看丧事及陪客等事,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后半夜看徐仲凡大殓。“从此盖棺论定,典型不可再见。每晤宾客讲谈,无不以舅氏之死为乡里惜也。”陈庆均心情由此可见一斑。徐树兰去世后,陈庆均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写下了一副挽联:“炳业足千秋,最难得不矜不伐,尽瘁鞠躬,平居杖履追陪,惭宅相何才,辟咡深蒙期许厚;登堂同一哭,溯毕生为国为家,忧劳备历,此后典型终杳,叹时艰孔亟,怆怀永感老成稀。”罗振玉也撰有挽联:“越中兴学,海上明农,成勿居其功,允矣古君子;梅墅山高,柯桥水碧,没而祀于社,是为乡先生。”(罗继祖《枫窗三录》第253页)何寿章于六月六日撰挽联一副:“是於越乡贤,是支那国民,时局方艰,天胡补整;有刘范末谊,有纪群雅故,老成遂谢,我独何堪。”(何寿章《苏甘室日记》,清稿本)胡道南(字任臣,号钟生。清绍兴山阴人。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学、绍兴学务公所议员、山阴劝学所总董等职)撰写的挽联是:“与乡先任钟望实相齐,叹老辈灵光,继就颓零,征鹤续编待谁录;支学堂新旧过渡之日,为社会进行,不避疑谤,寒蝉当路愧多公。”(胡道南《愧庐诗文钞》,清刻本)三副挽联,既痛逝者之殁,又记录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裂变中的精神姿态。

徐世闿像

徐世南像

同年九月十二日,夜间十下钟,徐家送徐仲凡灵柩出,路祭后摇船至平水埠,十三日巳刻,送其灵柩安殡。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二日,陈庆均同田春农(田宝祺,字祥伯,号春农。清浙江山阴人。光绪十四年举人。能写意花卉,善古文,工诗。蔡元培之师。)等人坐舟至东郭门外平水村徐宅庄屋送仲凡舅氏灵柩葬。

自此,徐树兰长眠于平水村。

民国四年正月初二日旰前,陈庆均坐舆至板桥徐宅拜仲凡先生像。惜其像至今未有下落。现在通行的画像,为其孙徐世燕所绘。到底有几分相似,亦无从考证。所幸我们还能从文献中找到其孙徐世南、徐世闿的照片。或许,我们还能从中看到一代乡贤徐树兰年轻时的影子。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