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NEW财金
2025年,香港保险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一季度新单保费一举突破934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步入7月,内地客户奔赴香港购买保险的热情丝毫未减,在香港街头时常会看到内地访客行色匆匆,拖着行李箱径直涌入保险公司营业厅,只为在政策倒计时结束前抢占先机。这一系列现象,皆源于两项重磅监管新规的落地实施。
2025年2月,香港保监局率先发布《分红保险利益说明演示利率上限应用说明》,明确规定自7月1日起,港元分红保单演示利率上限下调至6%,非港元分红保单则为6.5%。此消息一经公布,市场瞬间沸腾,消费者们纷纷加快投保步伐,期望抓住“高演示利率”的最后机会。仅在数月后的7月底,香港保监局再度出手,宣布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港险版“报行合一”政策,要求分红险首年佣金不得超过总佣金的70%,剩余30%需在至少5年内平均分摊。这一佣金改革新规犹如巨石投入湖面,激起千层巨浪,让原本就火热的市场愈发暗流涌动,投保热潮也被进一步推高,人们争分夺秒,仿佛晚一步就会错失良机。然而,随着这两轮政策的倒计时相继归零,佣金改革全面落地,褪去短期政策红利的香港保险市场,还能否像往昔一样,散发强劲的吸引力呢?
政策驱动下的末班车效应
回溯这波投保热潮的源头,政策的双重刺激清晰可辨。演示利率上限的下调,无疑是第一剂“催化剂”。近年来,香港保险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部分保险公司为争夺客户,在分红保单演示利率上展开激烈角逐。从疫情前普遍的6%左右,一路攀升至7%以上,某些机构甚至抛出更为诱人的数字,以此吸引消费者目光。但这种过度竞争背后,却隐藏着巨大隐患,过高的演示利率与实际可实现回报间存在巨大落差,一旦未来市场波动,保险公司无法兑现承诺,消费者权益将遭受严重损害。此次香港保监局出手,旨在规范市场秩序,遏制激进演示行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可对于消费者而言,政策调整带来的却是紧迫感。以一款年缴5万美元、5年缴清的分红险保险为例,在持有30年的情况下,若演示利率从7%降至6.5%,预期收益将减少32万美元;若持有期限延长至50年,这一差额更是会扩大至148万美元。如此显著的收益差距,使得大量消费者在政策调整前夕集中涌入市场。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6月单月,内地访客新单量同比激增3倍,部分热门储蓄型保单甚至出现“一险难求”的抢单场景,众多消费者在截止日期前疯狂下单,只为“锁定”那看似触手可及的高收益。
而佣金改革新规的出台,则为这股热潮添了一把“旺火”。改革前,香港保险销售端乱象丛生。部分经纪公司为拓展业务,不惜向无牌转介人支付超九成佣金,以吸引客户。在这种畸形的佣金模式下,中介为追求短期利益,往往忽视客户真实需求与长期服务,甚至通过高额返佣吸引消费者,导致市场价格体系混乱,保单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极易因短期利益诱导而做出非理性投保决策,保单作废风险大增。新规实施后,首年佣金大幅压缩至70%,剩余部分与长期服务深度绑定,中介只有持续服务好客户,才能获得全额佣金。这一改变,虽从长远看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但短期内却引发消费者担忧。他们担心改革后中介服务质量下滑,或是产品定价因佣金结构调整而上涨,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更多人选择在2025年底前扎堆投保。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直接推动香港保险市场在2025年第一季度迎来了“开门红”,全港长期业务新单保费飙升至934亿港元,相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43.1%,一举刷新自2001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季度保费数据,内地访客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力量。
双重新规重塑市场生态
演示利率与佣金的双重新规,正如同两只强有力的大手,深度重塑着香港保险市场生态。演示利率上限下调,首当其冲的便是产品宣传与销售策略的转变。长期以来,香港保险中的分红险、储蓄险凭借“高收益”标签,吸引着大批内地中产及高净值人群。在过去,部分代理人在销售过程中,过度强调演示利率,甚至模糊演示利率与实际收益率的界限,让消费者误以为能稳获高额回报。新规实施后,产品“高收益”的宣传噱头被直接削弱,消费者对收益预期更加理性。保险公司也不得不转变思路,从以往单纯依赖高演示利率吸引客户,转向更加注重投资实力与分红实现率的提升。如今,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主动公开历史分红实现率,接受市场监督,通过提升自身投资能力,优化资产配置,确保在合理范围内实现较高分红,以此增强产品竞争力。
佣金改革对销售端的影响同样深远。改革前,中介行业盛行“一锤子买卖”,中介往往将重心放在开拓新客户、获取高额首年佣金上,对客户后续服务敷衍了事。以一份常见的10年期缴分红险保单为例,改革前中介首年可轻松获得95%的佣金,而后续年份佣金寥寥,第二年仅3%,第三年更是低至2%。这种佣金结构下,中介缺乏持续服务动力,客户保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改革后,首年佣金降至70%,剩余30%需在未来5年逐步获取,这使得中介不得不重新审视服务价值。多位受访的香港代理人表示,如今必须用心维护好每一位客户,做好续期服务,才能拿到全额佣金,以往那种卖完单就弃客户不顾的做法已难以为继。对消费者而言,虽然短期内失去了高额返佣带来的“价格优惠”,但从长远看,却能减少因销售误导导致的退保纠纷,获得更稳定、持续的服务,保单权益更有保障。
市场增长的多维度驱动因素
香港保险市场在2025年的火爆,除了政策因素外,还有诸多深层次的市场因素支撑。从内地访客需求角度来看,内地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的逐步下调,使得高净值人群的投资需求在内地市场难以得到充分满足。香港保险市场的多元货币保单此时便展现出独特魅力,这类保单通常可提供7至9种货币选择,涵盖英镑、美元、人民币、加元、澳元等主流币种,并且每三年可灵活转换保险货币。这一特性完美契合了内地高净值人群分散化财富管理的需求,他们可以借助香港保险,将资产分散至不同货币体系,有效规避单一货币汇率波动风险,实现全球资产的合理配置,这成为吸引内地客户的重要因素。
从香港本地市场需求分析,尽管香港居民保险意识普遍较高,据相关调查显示,81%的香港居民已拥有医疗保险。但深入研究发现,个人保障水平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仅有15%的人完全依赖公司提供的保险计划,19%的人甚至未参保。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以及居民对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市场对保险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2025年,有30%的香港居民计划购买新的医疗保险,其中高净值人群购买意愿尤为突出,占比达48%。香港保险市场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变化,顺势推出一系列针对性产品,如保障范围更广、赔付条件更宽松的重疾险,以及涵盖高端医疗服务的医疗险等,满足本地居民提升医疗保障水平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此外,香港保险产品的持续创新也是市场增长的有力助推器。除了前文提到的多元货币储蓄保险,保单分拆功能也成为一大亮点。保单可以一拆多,并结合更改受保人功能,将保单利益灵活分配给多位家人,实现保单的无限延续,这一创新设计对注重家族财富传承的客户具有极大吸引力。在保障型产品方面,保险公司不断优化产品条款,增加保障疾病种类,提高轻症、中症赔付比例与次数,部分产品还创新性地提供康复护理津贴等特色保障。例如,某款重疾险产品在被保险人确诊重疾后,除一次性赔付保额外,若被保险人需要长期康复护理,还可额外获得每月一定金额的护理津贴,直至康复或达到规定期限,这种贴合客户实际需求的创新,显著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促进了产品销售与市场增长。
风险与吸引力的再平衡
在市场火热的表象下,香港保险的固有风险依旧不容忽视。内地监管部门已多次发布风险提示,近期河北金融监管局明确指出,境外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消费者面临汇率波动、收益不确定、理赔成本高、维权难等诸多问题。实际案例中,不乏因汇率大幅波动,导致投保人最终收益大打折扣的情况;理赔时,跨境办理手续繁琐,语言、法律差异等问题,也让不少消费者心力交瘁。不仅如此,“地下保单”问题更是突出,部分机构或个人在境内违规推介、安排赴港投保,此类交易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往往求告无门。2024年广东开展的专项治理工作,便剑指此类违规行为。
香港保监局也针对市场乱象不断发声,强调与无牌人士交易、接受返佣均属违规行为,可能导致保单失效。并且,香港保险市场与内地不同,缺乏类似内地的保险保障基金,一旦保险公司出现经营问题,消费者权益将难以获得兜底保障。
但即便风险重重,香港保险的核心吸引力依然存在。其多元货币保单、跨境资产配置功能,对于有全球资产布局需求的高净值人群而言,仍是极具价值的选择。2024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达628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28.6%,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市场需求的真实性与持续性。佣金改革后,虽然短期内市场热度或受一定影响,但从长期看,行业规范化程度提升,服务质量有望改善,对于那些真正看重长期服务和产品特性的消费者来说,或许能在更健康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稳健、优质的保险服务体验。
对于那些想搭乘政策“末班车”的内地消费者而言,衡量香港保险吸引力的标尺,已从单纯的“短期收益”,转变为综合考量“长期价值”。只有在合规、稳健的市场框架下,那些能精准平衡风险与收益、切实兼顾服务与保障的产品,才能有望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真正的“中流砥柱”,而这,也将是香港保险市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