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解决座位之争,不能仅靠“道德约束”

adminddos 4 0

在舆论中,人们常常能听到“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之类的言论。因而,如何让真正需要座位的人得到照顾,也让其他乘客正常的空间需求不被挤占,是公共服务提供者以及管理者真正需要考量的。

公共空间资源的合理分配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近日,围绕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座位”之争不少。

一位网友发文称,自己在乘坐高铁二等座时,由于邻座乘客体型宽大导致自己难以正常就座,质疑铁路部门售票时未考虑乘客体型差异。而针对城市地铁车厢内设置的爱心专座,不少乘客在媒体的“领导留言板”上表示,自己作为孕妇或者老人“根本坐不上”,“对方是否让座完全靠个人自觉”。

高铁乘客中,体重超重者的比例或许不高,但在地铁上,爱心座位“形同虚设”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两类争议看似不同,却指向一个议题:在公共空间资源划分上,如何既兼顾一些乘客的特殊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其他乘客的正常需求,实现二者之间需求的动态平衡?目前来看,这一问题的解决似乎陷入了困境。

依靠道德约束力,是当下解决问题的一条主要路径。不论在高铁或是地铁上,工作人员往往只发挥协助协调的作用,协调成功与否更多依赖于乘客自身的道德感。尽管多地公共交通管理相关法规或乘客守则等规范性文件提出“对老、幼、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其他乘客应当主动让座”,但这个“应当”往往停留在倡导层面,缺少匹配的执行措施。

值得人们思考的是,当社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后,实现高水准道德的成本随之水涨船高。比如,一位同样体型庞大的网友表示,在乘坐二等座时会带一条弹力手腕带,坐着的时候把双手束缚在前腹部或胸部,尽量不占用隔壁空间;也有乘客表示会干脆买一等座,这种道德的自我约束意味着对个体舒适与金钱的让渡;而过去的绿皮火车上,大家都坐着,“挤一挤就到站了”。也因此,在物质文明充裕的时代,对道德风尚的坚持更难能可贵,对高风亮节的要求也更难以用法律作硬性要求。

在舆论中,人们常常能听到“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之类的言论。因而,如何让真正需要座位的人得到照顾,也让其他乘客正常的空间需求不被挤占,是公共服务提供者以及管理者真正需要考量的。

公共交通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照顾不同乘客的需求理当纳入公共管理者的考量范围内。对不同类型的“特殊需求”需要做出频次、范围、强弱、缓急等不同等级的综合考量;在流程管理上,管理者应该思考是在源头明确规则、还是事后协调挽救的方式更为经济有效;在解决思路上,可尝试发挥积分激励、价格信号等多种杠杆作用……由此,形成多层次的服务保障体系以及多种手段的解决机制,以更有效的规则和激励方式,避免座位之争的矛盾只能由个体自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