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资管机构竞争力:六大趋势和突围方向

adminddos 1 0

  放眼全球,资产管理行业从1774年荷兰首只共同基金成立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两百余年,而在中国,资管行业诞生于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并随着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的加入而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已经走过20余年的时间。随后,以“资管新规”出台为节点开启的大资管全面净值化,则又标志着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较于海外市场,中国大资管的发展更像是一个刚刚开始成长的青少年,即使是进入“后新规”时代的这近8年时间里,资管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严监管持续,合规、标准、透明成为行业的底色,资管机构面临能力重塑和竞争力再造的问题。

  日前,21世纪资管研究院发起了资管机构竞争力评价课题,从业绩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合规、舆情等维度对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管、信托5类资管机构进行了整体评价。

  一、产品表现上部分中小机构“异军突起”,但短板仍需补足

  从产品表现上看,中小理财公司凭借固收类产品异军突起,大放异彩,近三年收益表现前十中有7家理财公司为城商行理财公司或农商行理财公司,其中城商行理财公司6家,农商行理财公司1家。这些中小理财公司主要靠固收类产品收益表现较为靠前而整体收益表现得分高,但部分中小理财公司权益类产品、混合类产品较弱的短板比较突出,部分中小理财公司甚至没有推权益类产品,需要补足短板、提升权益类投资能力。

  部分中小公募基金也凭借纯债型基金表现较佳拉高整体收益得分,比如国海富兰克林基金、中航基金、蜂巢基金等。但中航基金、蜂巢基金等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则不尽如人意,尤其中航基金近五年、近三年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较弱。

  也有部分大中型基金公司在近五年、近三年、近一年收益表现进行加权后,无论是主动权益类还是纯债类得分均不低,比如易方达基金、景顺长城等,表现相对均衡。

  二、机构经营上,头部机构“虹吸效应”加剧,中小机构盈利承压

  资管机构盈利集中度持续提升。比如保险资管机构三大巨头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平安资管2024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7.8亿元、28.35亿元、24.16亿元,占行业总额的50.74%。

  券商资管有3家公司2024年净利润超过4亿,(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24年分别实现净利润8.82亿元、5.2亿元、4.09亿元,合计18.1亿元,占行业总额的50.31%。

  公募基金盈利能力分化也比较明显,有4家头部基金公司2024年净利润超过20亿,但也有10家基金公司出现亏损。头部公司通过规模优势摊薄运营成本,亏损公司普遍规模不足500亿,难以摊薄高昂的投研和合规成本,再加上行业降费导致管理费收入锐减,加剧了经营压力。

  信托行业由于遭遇地产行业风险传导、行业转型阵痛等,行业整体盈利情况不乐观,2024年行业利润为230.87亿元,比2023年大幅下跌45.52%,有27家信托公司2024年净利润出现下滑,占比接近一半。因风险处置成本高企、低费率业务占比提升等原因,“增规模不增利润”成行业共性。

  头部资管机构凭借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等,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中小型资管机构则生存压力加大。

  三、合规要求愈发严格

  近年来舆情风险、合规风险管控越来越受资管机构重视,舆情风险若控制不当可能导致品牌价值折损、客户信任崩塌引发恐慌性赎回等,对资管机构经营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监管部门对资管机构的监管趋严,合规风险管控也越来越重要。其中理财公司监管趋于常态化,券商资管、信托公司等机构则罚单不少。

  信托公司为2024年负面舆情数量最多的资管机构,55家信托公司负面舆情达1564 条,主要涉及底层资产 “踩雷” 与经营风险暴露等。合规方面,去年有15家信托公司领20张罚单,违规展业相关成被罚“重灾区”。其中既包括违规开展通道业务或为银行、保险等机构违规提供通道,也包括违规刚性兑付或变相刚兑,此外还涉及展业过程为未承担主动管理责任、违规开展政信业务、违规汇集资金设立虚假家族信托等。

  券商资管则呈现“高舆情、高罚单” 并存的特点,30家机构负面舆情共907条。券商资管机构去年的负面报道主要以部分资管产品业绩掉队、期间业绩低迷为主。合规方面,券商资管机构被罚次数略高于其他类型资管机构,有6家机构合计领29张罚单。

  相比之下,银行理财与保险资管处罚相对较少。去年有8家银行理财公司领罚单,处罚的违规行为主要包括未能有效穿透识别底层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等;保险资管仅2家机构被罚,罚单数量相对较少。

  而较多的正面舆情宣传以及曝光率较高可强化资管机构的优势。舆情声量数据显示,头部公募基金在舆情总数和发声规模方面体量惊人。券商资管机构也显示出头尾分化效应,头部机构曝光率十分可观。因此加强正面宣传、提高曝光率对资管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投研能力重要性凸显

  近年来全球宏观环境趋于复杂多变(如通胀、利率波动、地缘政治等),而国内经济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把握投资机会的难度加大,股市行业分化明显,个股/个券之间的表现差异加大,对投研深度和前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2025年以来债市波动也明显加大,逐渐由单边牛市转向高波动的震荡阶段,操作难度加大。

  头部资管机构凭借强大的投研能力、人才积累与科技赋能,持续拉大与中小机构的差距。投研能力成为资管机构”强者恒强”的核心壁垒。强大的投研能力有助于资管机构精准分析市场变化趋势和把握投资机会,做出科学投资决策。比如通过对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基本面的研究,挖掘出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为资管产品带来超额收益。

  强大的投研能力还有助于资管机构更准确地评估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提前识别潜在风险点(如行业政策变化、公司基本面恶化、宏观波动传导等),从而优化资产配置,规避重大损失。

  对理财公司而言,由于客户群体大多风险承受能力不高,期望理财产品表现更为稳健,而资管新规后理财产品净值跟随底层资产价格波动,净值波动明显加大,通过多元化配置分散风险或者借助衍生工具对冲风险成为不少理财产品采取的策略。这意味着理财公司得具备一定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应力争在合适的时间配置最合适、风险收益比最好的资产,以优化产品整体表现,这也对理财公司投研能力提供更高要求。

  五、科技深度赋能资产管理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科技逐步赋能资管全链条,覆盖投研决策、投资、风险控制、运营等环节。

  比如投研环节,借助网络爬虫、数据接口等技术,广泛收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如新闻资讯、社交媒体情绪等,并整合到统一数据库,为研究提供全面数据支持。再通过智能分析文本数据挖掘重要信息,辅助研究员发现投资机会、评估投资标的价值。

  投资环节,新的AI技术不断应用于量化投资,运用数学模型和算法,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市场信息,自动生成投资策略并执行交易。此外还可实现投资组合的优化,根据投资目标、风险偏好和市场情况,动态调整投资组合,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风控环节,不少机构已实现实时风险监测,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设置风险指标阈值,当指标偏离正常范围时及时发出警报。

  六、产品创新趋于多元化

  在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市场趋于复杂的环境下,资管产品呈现多元化创新的特点。包括在主题设计、结构优化、资产类别拓展等多维度创新。比如养老产品/基金、ESG产品/基金、科技主题基金等主题产品创新较多。

  结构优化方面,包括期限结构创新、挂钩结构创新、工具创新等。其中理财产品期限越来越趋于短期化,最短持有期产品成为最受欢迎的期限结构类型之一。部分信托公司推出日开、周开、双周现金管理产品,满足灵活赎回需求。工具创新方面,比如ETF-FOF作为一种创新型资产配置工具,2025年以来热度上升,多家基金公司布局。

  资产类别方面,2024年以来REITS、黄金ETF等另类资产颇受青睐,2024年公募FOF配置公募REITs明显增加,黄金ETF也获得资管产品青睐。

  理财产品中“固收+”产品崛起,成为“主力军”之一。低利率环境下,多资产多策略逐渐流行,通过配置固收以外的资产增加收益来源并分散风险,成为越来越多理财公司青睐的策略,不少“固收+”产品通过多资产多策略增厚收益。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2025年6月末,存续“固收+”产品规模占比达到接近六成(占比仅供参考,部分产品未披露规模数据),相比2024年末提高超10个百分点。在多元配置热潮下,收益率更高的境外资产,以及黄金资产、衍生品、可转债等资产被理财产品纳入配置范围。

  与此同时,21世纪资管研究院基于长期以来对大资管行业的观察研究,并结合近期对多家资管机构的高层领导及业务负责人的调研,就资管机构再造竞争力给出了相关建议。

  第一:持续加强投研能力建设

  资管机构长远发展的基础是投研能力建设,其核心是组合管理能力+策略研发能力+工具加载能力,支撑是数字化应用能力+风险经营能力+运营支持能力,这构成整个投研体系的三梁三柱。

  第二:以客户为中心,打通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

  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需要加强融合,资管机构不仅要提供各类特点鲜明的投资工具,比如继续打造各类ETF,也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比如根据客户的综合情况与投资目标提供产品化或者顾问化的服务,提升客户投资体验,通过拉长投资期限获得更高的收益潜力,同时也有助于平抑资本市场波动。

  从产品端来看,其创设和投资要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对于银行理财公司来说,当务之急是打造适合零售客户的净值理财,收益高于存款,但波动要小,才能满足目前客户需要。

  第三:数智化深度赋能经营管理

  资管机构需要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有机结合,全面融入资管机构投资研究、产品创设、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环节,并在不断升级迭代中促进经营效率与能级有效提升。

  尤其是在客户服务方面,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机会,培养一批适应新时代的投资顾问,为资管客户提供更加定制化的全流程服务。使其更全面地了解各类资产和策略的特点,掌握市场变动情况,综合看待投资组合的收益表现与风险情况。

  第四,提升多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能力

  在资产端收益下滑的背景下,客户投资需求趋于保守,对收益的稳定性要求提高,而能够提升资管产品收益稳定性的方式之一就是多资产投资,这不仅涉及到均衡配置多种低相关性的资产类别,也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够风险对冲的资产,从而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投资体验。

  因此,资管机构需要通过关注不同资产相关性与大类资产轮动规律,综合运用杠杆策略、久期策略、信用策略增厚组合收益,同时,持续提升优质资产挖掘能力。

  第五,提升考核能力建设

  对于资管机构来说,顶层设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对员工的考核能力。资管机构需要制定稳健的薪酬考核体系,增强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并引导员工践行机构的投资理念,积极倡导长期投资理念,避免短视行为,此外,在企业的合规治理层面,考核也可以引导员工防范风险。

  第六,打造机构内部的敏捷反应机制

  资产荒叠加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各类机构的差别越来越小,实力的体现不在于选产品,不在于如何组合,恰恰应该在此时苦练内功。具体来说,就是资管机构的内部前中后台是否能够步调一致,协同发展。在客户需求提出的时候,在市场机会出现的时候,能够迅速捕捉到市场机会,推动资管产品内部尽快过会直至落地,才是考验资管机构真正的能力。

  市场机会和空间稍纵即逝,一旦因为内部流程耽搁,直接导致市场机会的错失。所以在资管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各资管机构应该打造自身对于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敏捷落地机制流程,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获得阶段性竞争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