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丁浩员:中国特色的全球贸易与物流体系

adminddos 3 0

【编者按】

作为上海市理论社科领域一项重要的人才选育机制,“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快成长,对加强本市理论社科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勉励本市理论社科青年学者潜心治学、勇攀高峰,第十二届“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于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组织开展,最终评选出19位“上海社科新人”。

“澎湃新闻”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对这19位青年学者进行了访谈。访谈围绕青年学者各自的研究领域、学术旨趣、研学经历、治学故事与经验启示、“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对于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的助推作用、个人学术成长与本市理论社科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等话题展开,以期为青年学者的治学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与启迪,成为其学术成长过程中弥足珍贵的有益激励。

本篇访谈的“上海社科新人”是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丁浩员,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国情景下的开放经济问题。

丁浩员教授

澎湃新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学术经历?

丁浩员:我长期致力于中国情景下的开放经济问题研究,包括贸易开放、对外投资、全球供应链等。我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现任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

澎湃新闻:在您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很重要的?

丁浩员:在我的学术生涯中,主要面临三方面困难。一是早期的学术“无声期”。尽管研究投入了,但成果还没显现出来。这时候既要克服论文发表的压力,也要不断校准研究选题的价值和可行性。二是面临跨学科资源整合的难题。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涉及国际贸易与投资、跨国供应链等,跨学科整合缺乏成熟的理论框架和有效的研究工具,难以实现学科间的融合。因此,如何在这些学科中找到合适的理论视角,有效整合研究方法成为关键问题。三是数据收集和实证研究方面存在困难。高质量数据的公开资源非常有限,例如微观层面的全球供应链数据,很多企业对此类数据的公开披露较为保守,对分析带来较大挑战。因此,如何获得更具代表性、全面且高质量的数据是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对于青年学者,一是需要有学术共同体引导,我的成长受益于世界经济学会等平台,通过学术网络加速研究合作和迭代。二是需要资金与时间保障,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能够提供早期科研启动资金,缓解项目申报压力。三是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在目前的学术环境和趋势下,鼓励青年学者进行跨学科合作,做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学问,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澎湃新闻: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对青年学者而言是否足够友好?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上海市有不少面向青年学者的扶持政策,您的学术研究工作是否从中受益?

丁浩员:总体而言,当前的学术氛围比过去是更开放更友好的,青年学者的独立性和原创性日益受到重视。不过,以发表为导向和评价机制仍需要调整,进一步鼓励探索性和长期性的研究。就我个人而言,上海市“社科新人”等系列扶持政策确实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比如课题经费、资源平台、交流机会等,能帮助我们在早期阶段更稳定地开展有深度的研究。对青年学者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三个方面:资源(如数据、数据库)、网络(学术圈层的融入)和时间(容错与积淀的空间)。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此次申报“上海社科新人”的相关课题?获得了“上海社科新人”称号之后,您觉得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以及之后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丁浩员:我申报的课题聚焦于“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中国路径:韧性、效率与数字绿色化转型研究”。这个课题试图探究不同冲击下,以中国为核心的跨国供应链的动态变化和长期适应性调整,以及提升供应链韧性与效率的协同优化策略,并把数字化、绿色化纳入分析框架,探讨供应链未来的发展路径。获得“上海社科新人”称号无疑是对课题价值的肯定,也将为我后续深入拓展研究提供更稳定的资源支撑,拓展更多跨领域的合作可能。

澎湃新闻:您是如何看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城市软实力之间的关系的?更具体地来说,您觉得您的学术研究领域的水平提升将会如何助益于上海的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丁浩员:城市软实力不仅体现在文化与艺术层面,也体现在城市能否成为知识创新和思想引领的高地。哲学社会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思想供给者的角色。以上海为例,它既是全球贸易和航运枢纽,又是制度创新的实验田。如果我们能在这里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与供应链研究中心,不仅能提升上海在全球智库与知识版图中的地位,也能为城市治理、产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我自己在研究中国特色的全球贸易与物流体系过程中,也希望贡献一份来自中国的学术理论,帮助上海更好地建成学术高地。

澎湃新闻:您觉得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科研究的方法提出了何种创新挑战?您所在的学科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

丁浩员: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获取、文本分析、预测建模等方面为社科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具革命。例如,在研究中,海量的航运贸易数据过去难以获取和处理,但现在通过机器学习和充足的算力,能够更有效地获得航运延误、路径变化等高维指标。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挑战,研究者不仅要理解经济理论,还要掌握一定的算法基础。未来的社科研究者既要会想问题讲故事,也要“看懂代码”。

澎湃新闻:在当下这个人文学科价值被重新讨论的时期,对于后辈的社科青年学人,您有哪些建议?

丁浩员:我认为,社会科学的根本使命是回应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人文学科的价值从未消失,而是在被重新认识。我的建议是:第一,保持问题意识,做“有感的研究”;第二,重视理论与方法的打磨,不断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第三,要有耐心,不要被短期成果左右。做研究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更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无论是通过政策建议、理论贡献,还是产业应用。